海洋研究院物理海洋专业研究生首次在东海开展出海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 2017/05/15

5月8-11日,在海洋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 物质转换综合过程》项目负责人周朦,项目总执行人、出海实践首席科学家张召儒的带领下,海洋研究院物理海洋专业研究生赴舟山开展出海实践活动,物理海洋团队老师朱一无、钟贻森,行政管理人员孙薇参加。

此次出海实践活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 物质转换综合过程》展开,是海洋研究院首次大规模组织学生正式出海实践,目标在为7月份出海做物理海洋专业方向仪器设备测试等准备。

周朦给同学们详细讲授海上实践知识,告知海上工作安全要点以及晕船等注意事项,具体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要点。此次出海主要是测试Acrobat拖曳式海洋设备(简称拖体)及其上集成的AML-MVP、CTD、RBR水质仪和深度仪(探测温盐,浊度,光度,叶绿素等等参数的海洋物理生物和化学的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周朦详实介绍实验设备仪器,说到重点时亲自示范。他表示,出海实践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希望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海洋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动手能力,既能现场观测又具备模型分析综合能力的未来海洋科学家。

 

张召儒和朱一无在炎炎烈日下连接拖体甲板缆。

实验设备安装调试期间,钟贻森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实验课程。他给大家普及海洋流速观测中最常用仪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工作机制及其内部数据处理方式、数据输出种类、读取方法等,还介绍了ADCP的物理原理。

通过此次出海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海洋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海洋学应用,锻炼了学生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基本仪器的操作运用能力。不同海况条件下海上试验存在的复杂性也让学生对海洋科研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出海实践圆满成功。

 

【背景介绍】长江口和杭州湾是多种经济鱼种的产卵和育幼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渔场。长江水携带大量营养盐和污染物,在河口通过生化过程转化进入生物网,直接影响河口生态和渔场环境、产出能力、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 物质转换综合过程》项目将采用遥感、传统和基于物理-生化传感器集成系统的现场观测、及模型的综合研究方法,解决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此项目,将提升我国海洋综合观测和综合过程研究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场观测和模型分析综合能力的团队。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